原油价格今年趋势分析_原油价格展望
1.经济全球化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2.高分悬赏!跪求论文: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1500字左右
3.印度尼西亚
4.任泽平: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5.2021全球经济:大反弹、大通胀、大动荡
6.美国现十年来最大破产潮了?
7.世界油气状况
8.重庆市水路运输的发展及意义?
一、全球经济增长强劲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5年稳定增长后,2006年前三个季度,虽受到油价高位波动、利率捉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东地区动荡加剧以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但仍难以阻挡全球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快速增长。特90是,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说,高位徘徊的油价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比预期想像的要弱。多数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1)油价上涨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结果,并非供应不足,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轻,同时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2)发达国家高度依赖石油的经济增长模式在逐步转变,十分重视对能源利用的效率并不断得到提高,经济活动已经向能源需求相对低的服务等行业转移;(3)近期高油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同以往石油危机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已经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需要大量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石油收入被需求增长大量消耗,弥补了因石油收入增多带来的贸易不平衡差距的拉大;(4)油价的上涨和石油收入的增多使许多石油输出国大量购买发达国家的债券,导致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助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发展。
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看,尽管有关国际权威机构对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的基点不同,但初期一致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低于12005牢的经济增长。半年过后,全球经济总体运行超出了国际机构最初的预期,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第一、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同别增长了4.7%和4.5%,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同别增长了2.9%和2.8%,发展中国家经济同别增长了6.5%和7.0%。对此;有关国际机构又一致认为2006年上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仍面临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后期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同时存在,但经济复苏将明显加快,并纷纷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2006年初,联合国发布的《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中指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3%,与2005年基本相同,下半年联合国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重新调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上调至3.6%。世界银行最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与联合国最初预测基本一致,最初预计全球经济增幅为3.2%,与2005年持平,上调后的预测高于联合国,上调到了4.4%,并大幅度上调了部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WTO的预测则略低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最终全球经济增长可达3.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期和近期的预测则均高于联合国、世界银行和WTO的预测。早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为4,3%,2006年4月上调到4.9%。尔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6年即使在原油价格高位徘徊的情况下,全球经济依然表现活跃与强劲,对全球经济前景更为乐观,将经济增长预测再次上调到5.1%。上述预测还不能说是最后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有可能还会被改写,无论是上调还是下调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已成为定局。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1.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旺盛。2006年全球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束缚,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世界各国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样也支撑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需求上看,2006年世界各国消费需求的增加不仅体现在能源上,而且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由于美国制造业发展状况良好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国际市场上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年初以来国际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并肩屡创新高。在居民消费需求上,2006年上半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持续旺盛,美国商品零售额1-5月份同比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其中5月份增长了7.6%,比上月高出0.6个百分点;1-4月份消费信贷折年率分别增长了3.9%、2.1%、0.8%和5.9%;
2.经济行为活跃。经济行为活跃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
经济全球化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如果我国持有的一些美国公司的债券并且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不言而喻,这部分借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毕竟有一些债券是无抵押债券,因此,相关部门就该相应地计提相关损失。
我国历年持有国外债券的比率不足国际投资总头寸资产的10%。如果把也考虑其中,这一利率为13.5%(2007年),17.9%(2006年),15.4%(2005年),16.2%(2004年)。国际头寸资产中主要还是以外汇为主。分别占头寸总资产比重为66.8%(2007年),64.9%(2006年),67%(2005年),65.6%(2004年)。国际投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35.6%(2007年),38.6%(2006年),39.6%(2005年),40.7%(2004年)。综合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对带外汇储备的管理一直保持着谨慎和稳健的投资态度,始终贯彻执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认为美国信贷危机的爆发,即使有国美大投行的倒闭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元因素的话,我国外汇储备受到美元等贬值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毕竟我国外汇绝大多数是外汇形式存在。
同时,国内一部分银行也持有的美国此类公司债务。因此,目前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汇储备中的债券所占比率以及外管局所持有的债务类别等情况以及国内部分银行所持有的美国乃至欧洲国家的债券数额和债券的属性。
另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国外投行的倒闭清算时,毕竟会将其全球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头寸进行结算,如果我国的金融资产是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这部分金融资产的抛售势必又加剧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紧张局势,最近港股市场的大跌就应该于此有很大的关系。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相信受此影响不会很大,多为心理上的冲击而已。
目前65家QFII实际规模为106.7亿美元,如果未来雷曼正式破产清算,则对于其所持股票的处理将会对部分个股产生冲击。
如果考虑到QFII所重仓的股票多为优质股票,如果公司基本面未发生变化且遭到QFII大量抛售的话,相信对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介入时机,上周中国中铁的走势就说明部分资金本着“人弃我取”投资策略入住中国中铁H股和A股。
●间接影响:
主要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国次债危机演变成美国的经济危机,而且号称“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同样会受到严重冲击。而我国虽然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对外出口国家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国际需求的大幅下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此趋势。然而,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从而推动国内GDP高速增长,如果出口出现了问题,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受到影响,国内经济毫无疑问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国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为我国内需还尚未充分激活,未来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但是目前看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原因一:我国产业结构决定我国目前仍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处于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这么一个状态。目前看我国“打工”这块收入-即未来出口这块收入受到冲击显而易见。同时,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弹性比较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小幅增长就会拉动我国经济较大幅度增长;反之,西方国家经济小幅回落势必对目前国内经济有较大负面影响。而美国和欧元区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一旦西方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可想而知对中国出口会造成比较大的打击。
原因二:刺激国内内需以拉动我国GDP增长时机未到。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没有到达随意享受生活的条件,尤其在高通胀时期的经济敏感时期,盲目刺激国内内需更是不明智的;
原因三:国内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
原因四:国内有些行业目前可能面临生产过剩的尴尬局面。即使前期国内货币政策出现松动,也只是缓解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的局面,但未来短期内大幅向市场或者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出台。
综合以上,我们判断,我国经济会在此次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甚至负增长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如果考虑到国内目前房地产行业低迷现状,相信我国经济回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08年以来至今,国家上半年对控制国内通货膨胀局面制定众多政策,但似乎对房地产行业并未给予重点“关注”。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期盼”已久的房地产价格终于有所回落,属于良性回调并尚在可控范围内;二,从上半年出台的几个针对房市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对房地产行业的“暧昧”态度,一方面不希望房价大跌,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出面抑制房价的下跌的政策,只能从给老百姓减负,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停征个体的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可以看出开始给中国老百姓减负,也就是设法变向地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这一重要环节上。当然,这对稳定我国楼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起到激活我国房地产行业刚性需求,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从而稳定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稳定。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
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
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5.5%上调至7%。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5.5%;
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
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下面专门分析);
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最为明显;
⑤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8000万美元;
⑥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A股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
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0.2%。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
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钢市的影响
就以刚刚发生的金融来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统注入超过18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然而缓解毕竟只是缓解,危机已经发生,其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却正在扩大化。以房地产为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产和需求的下滑,对钢材需求将会出现极大的萎缩。
统计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钢材生产国和钢材出口国,2006年中国的钢材出口量达到了4300万吨,2007年达到了6264万吨,而2008年1-8月份,钢材出口4184万吨,同比减少325万吨,下降7.2%。一旦钢材出口受到世界钢材需求极具萎缩影响,必将会把中国国内钢材产能“供过于求”的程度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届时国内钢材行业将会面临一个长期的下滑局面。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钢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打击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必将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是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在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的的时候,又开始逐渐放宽货币政策。
几乎是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一个被收购,一个宣告破产,另一个则出现破产告急,引起美国800亿美元的注资同时,国内央行的“加息行动”终于因势而变。9月15日, 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与以往一样,政策的调整只是因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动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此次降息将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衰退。短短半年的时间,政策变化的如此明显,可见中央已经预感到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所以笔者断言,既然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中央需要通过数次上调两率才能一直经济过热的发生,那么也必将需要数次下调,才能度过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国内钢材的生产、销售和需求来说,“两率”的下调无疑是一件利好。但由于下游房产、家电、机械制造等等钢材需求行业的萎靡,“两率”的下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众所周知,近期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市场信心,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国内无论是开发商、炒房客,还是购房百姓,都会对房产投资再三审慎。那些整天嚷嚷着救市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继续追加投资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很有可能造成中国房地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
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中国的出口型经济也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但毕竟目前中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可以预见到,如果目前国际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真的演变成1923年的“大萧条”,那些以出口为主中国企业必将受到沉重打击。
我们都知道,钢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业,几个主要行业的萎缩对钢材需求的影响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业将会面临一到两年的萧条时期。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航运业整体为周期性行业,近些年航运市场高点使得船东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即使不考虑需求下降,都足以让航运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基于中金宏观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未来更加看淡,我们认为航运市场的盛宴已经过去,08年将为周期的顶点。干散货市场:由于订单量巨大,将面临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预计09-10年平均BDI为5000和3000点。油轮市场:未来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会有所反弹,成品油轮运价下行幅度将略好于原油轮。集运市场:在09年将继续低迷,2010年是否能够走出低谷尚取决于欧美经济走势。给予航运股整体“跑输大盘”评级,未来建议“回避强周期,区间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节性旺季带来股价反弹将是出货机会。我们将中国远洋、长航油运、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盈利预测不同程度下调,同时将中海发展和中远航运评级从“推荐”下调至“审慎推荐”,中国远洋和长航油运评级分别从“推荐”和“审慎推荐”下调至“中性”。
现在美国大力推行美元贬值政策,可他们的CPI才0.5%, 而我国现在超过5% 。 为什么美元贬值,却无通货膨胀
高分悬赏!跪求论文: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1500字左右
很明显,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的好处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且发达国家有先发优势。
产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未能建立一个公正、合理、有序的国际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政局和社会不稳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
扩展资料:
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趋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1998~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翻了一番。受益于初级产品需求增长及其价格上扬,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和财政平衡状况得以改善,首次出现经常项目盈余。
第二,南南合作不断加强。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增长,而且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其贸易额从1995年的577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7万亿美元。2007年,亚非拉三大洲的区域内外经济一体化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其对外贸易总额超出全球贸易总额的30%。
第三,人均收入大幅增加。2003~2007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均GDP仅增长10%。2007年,在143个发展中国家里,预计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会有所减少。198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而到2007年这一差距将缩小为18倍。
第四,发展中国家加速资本输出步伐,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上,国际资本由北向南流动,而现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资本的趋势愈益明显。
百度百科——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尼西亚
自己加减吧,有3000字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可谓“冰火两重天”: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前景莫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面临过热;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试图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已启动加息进程,货币政策趋向从紧。IMF对世界房地产市场的预测颇显悲观,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发达国家出于恢复贸易收支平衡的动机要求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中的磨擦加剧,外贸企业经营风险上升。
2011年国际经济形势
IMF在2010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认为,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25%,高出此前预测值0.5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2011年为4.2%。IMF同时预测发达国家经济体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7%,2011年为2.2%。本轮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在2009年下滑3.2%。总体来说,对世界经济影响举足轻重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是世界经济实现复苏的前提。
美国经济缓慢复苏,高失业率与低迷的房地产业是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美国经济在2010年二季度实现了3.7%的增长,尽管较上季度回落1.1%,但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表明经济已开始复苏。另外,美国经济先行指标——PMI(购经理人指数,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每月公布)——9月份为54.4,已连续14个月超过50这一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分水岭,预示美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扩张势头。
然而,美国9月份的失业率为9.6%,与8月持平,比危机前高出约4个百分点,这对依赖消费推动的美国经济增长构成了威胁。数据显示,美国8月份的成屋销售中位价环比下跌1.9%,较危机前最高价位下跌23%,7月份成屋销售量环比大跌27%,8月份销售量环比仅增长8.55%,这显示出住房补贴政策退出对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冲击,预计2011年美国房价仍将在底部震荡。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和高失业率困扰的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蹒跚”,IMF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7%,明年经济增长率为2.2%,但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欧元区经济复苏弱于美国,主权债务风险为中长期增长埋下隐患。欧元区2010年前两季度GDP(不变价)分别实现1.1%和2.4%的小幅增长,走出了连续五个季度的衰退。从经济领先指标来看,PMI到2010年9月已连续12个月大于50,预计2010年第三季度欧元区仍将实现2%左右的增长,IMF的预测认为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1.7%,2011年为1.5%。
欧元区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成员国的主权债务风险。研究发现,在欧洲央行和IMF对希腊提供上千亿欧元救助的同时,欧盟推出了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使欧元区短期内面临的主权债务风险下降,但欧元区成员国中期主权债务将集中到期,届时市场流动性风险将会上升,再融资难度和成本都将增加。主权债务风险可能传染到金融机构,欧元区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将更加明显。此外,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为10.1%,连续4个月维持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阻力之一。高失业率、主权债务风险和金融市场脆弱性已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潜在威胁,欧元区二次探底的风险上升。
日本经济二次探底风险上升,全球最高负债率增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日本GDP在2010年二季度仅增长0.4%,经济景气指数(制造业PMI指数)连续4个月下滑,并在9月份首次跌破50这一扩张与收缩的分水岭,预示着日本经济未来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大。
日本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1)日元对美元的快速大幅升值抑制了出口。自2010年5月以来,日元对美元汇率由1∶95升至当前的1∶80,升值幅度高达16%,日元升值导致日本8月出口环比下降12%。(2)失业率仍处于危机以来的较高水平,抑制国内消费增长。日本8月份失业率为5.1%,高出危机前1.3个百分点,尽管失业率低于欧美,但考虑到日本妇女就业率低(低于北欧约15个百分点)等因素,日本的失业情况仍相当严重。(3)国债占GDP的比重超过200%,加之零基准利率对国际资本吸引力下降,日本的主权债务风险上升。尽管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使债券投资者面临的违约风险下降,但日本经济低迷不振,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货币政策接近失灵,未来日本以增发货币方式偿还债务的可能性上升,从而增大日本未来的通胀风险。本文预测日本经济在2010年第四季度可能出现负增长,未来复苏之路艰难。
根据IMF的预测,新兴市场国家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7.1%,2011年为6.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济基数相对较小,劳动力充足、廉价,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限,因此今明两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但经济过热迹象已经显现。
受益于类大宗商品价格回暖,俄罗斯经济快速复苏。“金砖四国”之一的俄罗斯2010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为5.2%,超出一季度1.3个百分点。从PMI指标来看,除9月份略低于50以外,近一年来的综合PMI均高于50,这表明俄罗斯经济一直处于扩张态势。由于原油等类商品对俄罗斯经济举足轻重,目前国际油价较危机时期大幅回升,粮食价格也有上行之势,引发俄罗斯出口的同比大幅增长,本文预计俄罗斯经济将保持复苏之势。
巴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热钱流入压力增加。巴西是“金砖四国”之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2010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5%,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巴西经济仍保持6%以上的增速,经济领先指标PMI也显示巴西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巴西为抑制经济过热已连续三次加息,使隔夜利率高达10.75%,远高出国际主要货币基准利率的水平。高利率对国际热钱是巨大的“诱惑”,尽管巴西出台了相关措施控制热钱流入,但效果并不理想,未来巴西的汇率机制将面临热钱冲击的考验。
印度经济增长持续高速,但通胀压力较大。印度2010年前两季度的GDP增长率都在10%之上,由于9月份服务业PMI为55.6,连续12个月高于50,本文预计未来印度仍保持快速增长,但目前印度的CPI高达10%,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高达6.61%,对通胀的抑制有可能引发实体经济的增速放缓。
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投资崩溃,房价未来五年将处低位。发达国家过去十年的房地产周期与历史上的经济周期明显不同,因为房地产周期变动被银行的信贷强化了。宽松的货币条件和不受约束的金融创新使家庭融资变得更加容易,进而放大了家庭的投资杠杆。去杠杆化使本轮房地产衰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史无前例”,家庭去杠杆化的过程比公司或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缓慢得多,因为家庭资产负债表中的房地产价值占绝对比重,而出售房屋比出售股票和债券更加困难。因此,房地产市场复苏比由公司资产负债表相关问题触发的衰退复苏更加艰难。
西班牙和爱尔兰的复苏更为缓慢。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信贷投放的相互作用促成了这两个国家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导致房地产在所有产业中占比“畸高”,扭曲了社会的配置。2006年底,西班牙和爱尔兰的房地产业占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和10%,而欧元区的平均比重为7%。过度“繁荣”的房地产业的衰退直接导致产出的大幅下降和失业率剧增,目前西班牙的失业率超过20%。
将本轮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相比发现,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价格走势和私人消费支出走势与历史走势基本一致,房价趋稳,私人消费逐步恢复,但房地产投资仍远低于历史水平,恢复非常缓慢。历史上,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投资与房价走势正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3。IMF预计未来5年发达国家房地产价格将回归到基础价值,每年跌幅在0.5%~1.5%,在此期间,房地产投资将持续低迷。
亚洲将出现另一轮泡沫。对于亚太的加拿大和北欧部分国家来说,2009年以来的房价和房地产投资大幅反弹,但反弹能否持续有待观察。这些国家当前的房价租金比和房价收入比依然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计量模型显示房价已严重偏离基本价值。对于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像中国、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本面对高房价形成了支撑,但由于相关验证不足,这种支撑可能并不可信。空置率上升、房贷规模扩张和巨额外资流入(尤其是流入中国)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已经过热,北京、上海、南京和深圳的房价比其他城市偏离基本价值更为严重。
通过与过去的经济复苏比较,依靠房地产推动整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更加渺茫。在房价仍深陷低迷的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房屋止赎率仍制约着房价回升;在房地产价格和住房投资反弹的发展中国家,对泡沫的担忧在短期内将抑制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
任泽平: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刘增洁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由大小13700多个岛屿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国土面积191.94万km2,陆地面积182.64万km2,人口2.38亿。
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矿产,矿业产值占GDP的10%。为亚太地区唯一的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石油和天然气为印度尼西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收入的24%,油气出口收入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总收入的15%。2006年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高涨,印度尼西亚GDP增长5.5%,2007年增长6.1%。
一、储量与
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矿产,已探明的有石油、天然气、煤、锡、铝、镍、铜、金、银等矿产。其中重要的矿产有锡居世界第三位、铜居世界第二位、镍居世界第八位和金居世界第六位。
据美国《油气杂志》2007年终号报道,截至2007年底,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为5.99亿t,占世界总储量的0.3%,居世界第二十五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为26589.66亿m3,占世界总储量的1.5%,居世界第十三位。印度尼西亚约有60个沉积盆地,其中73%位于海上,目前已勘探的36个含油气盆地主要位于西部地区,主要的含油气区有苏门答腊油气区、爪哇油气区、东加里曼丹油气区。
表1 印度尼西亚主要矿产储量
资料来源:①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5~2007;②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5~2007;③美国《油气杂志》,2005~2007。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00年对全球待发现油气所作的评估,印度尼西亚待发现的石油量为10.14亿t,天然气为3.05万亿m3。
2006年印度尼西亚共获得16个新的油气发现,其中石油发现为8个,天然气发现为8个,海域为9个,陆上为7个。
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预测煤炭量超过190亿t。
二、矿产品生产与消费
印度尼西亚为世界重要的矿业生产国,其中锡、煤炭、铜、镍和金产量居世界前列。矿业为印度尼西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6年国际矿产品价格上涨,2006年印度尼西亚矿业收入盈利剧升,的矿业总收入为3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
石油、天然气 印度尼西亚为亚太地区唯一的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为亚洲第二大石油生产国,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十位。目前印度尼西亚石油主要产自西部盆地,自2000年由于成熟油田产量自然递减,印度尼西亚石油产量不断下降,2006年石油产量为5190万t,比2005年下降5.3%,比2000年下降27.4%。
印度尼西亚为亚洲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2006年产量为740亿m3,比2005年增长0.3%,居世界第八位。
主要的油气田为位于中苏门答腊油气区的米纳斯(Minas)和杜里(Duri)油田,这两个油田均为成熟油田,近年来石油产量逐年下降。
煤炭 2006年印度尼西亚煤炭产量为20540万 t,居世界第七位,其中无烟煤产量为5200 t,褐煤产量为15340万t。
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公司开发中加里曼丹的Haju 区的煤炭,2007年投产,年产70万t,目前该公司已投资4000万美元。日本Kobe钢铁公司与印度尼西亚奥特明(P.T.Arutmin)公司签署开发位于加里曼丹南部阿萨姆(Asam-Asam)地下煤矿的协议,投资6800万美元,生产的煤炭主要用于出口日本市场,预计2009年中期可投产。
铜 印度尼西亚为世界重要的铜生产国,2006年矿山铜产量为81.66万 t,比2005年下降23.3%,居智利、美国、秘鲁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位。精炼铜产量为21.76万t,比2005年下降17.2%,居世界第二十位。
加拿大亚洲金矿公司与P.T.Harita Multi Karya矿业公司签署了联合开发马鲁吉群岛卡普图山(Kaputusan)斑岩铜金矿的协议,该铜矿分两个区块,面积25771 m2,加拿大亚洲金矿公司拥有85%的权益,该公司通告了在北部400 m和南部150 m分别取样的结果,矿化带南北长1.8 km。
铝 2006年印度尼西亚精炼铝产量为 25.03万 t,居世界第十二位。安塔姆(P.T.Antam Tbk)公司投资2.5亿美元在宾坦(Bintan)岛建造第二座铝厂,年产能力60万t,预计2007年开始建造,2009年可投产。
金 2006年印度尼西亚金产量为79.6 t,比2005年下降42.6%,居世界第九位。
镍 2006年镍矿山产量为15.72万t,比2005年增长0.6%,居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位。精炼镍产量为1.45万t,比2005年增长98.6%,居世界第十八位。
英国力拓公司投资10亿美元开发苏拉威西岛的镍矿,预计年产镍4.6万t,雇佣工人5000人。法国埃赫曼(Eramet SA)公司投资15亿美元开发马鲁吉省北部哈马黑拉群岛的镍矿项目。
锡 2006年锡矿山产量为11.75万t,比2005年下降2.1%,2006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锡生国,精炼产量为7.74万t,比2005年下降0.8%,居世界第二位。
印度尼西亚主要矿产品产量见表2。
表2 印度尼西亚主要矿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①World Metal Statistics,February 2008;②USGS The Mineral Yearbook,2006;③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7。
2006年印度尼西亚能源消费量为11430万t油当量,为亚太地区第六大能源消费国。印度尼西亚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分别占42.6%和31.1%,其次为煤炭占24.2%。2006年印度尼西亚石油消费量为4870万t,由于石油产量下降,自2004年印度尼西亚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图1)。印度尼西亚天然气消费量为396亿m3。其他主要矿产品消费见表3。
图1 印度尼西亚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变化
表3 印度尼西亚主要矿产品消费量
资料来源:①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7;②World Metal Statistics,February 2008。
三、矿产品贸易
印度尼西亚为世界重要的矿产品出口国,2006年印度尼西亚煤炭、铜、天然气、镍和锡等性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2006年印度尼西亚贸易出口总值101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4.4%;主要出口商品为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锡、镍、电力设备、橡胶等,其中矿产品占15.7%,石油和天然气占21.2%。主要贸易出口国或地区为日本、新加坡、美国、中国、韩国和。贸易进口总值 610亿美元,比 2005年增长9.1%;其中石油产品占77%,主要贸易进口国为新加坡、中国、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为亚洲重要的石油出口国,2006年石油出口收入为153.3亿美元,占其出口总收入的15.6%。2006年石油出口量为52.7万桶/日,其中原油出口量为30.13万桶/日,主要出口到亚太地区的日本为10.万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36.4%,韩国为6.21万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20.6%,澳大利亚为5.04万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16.7%,美国为1.57万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5.2%。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二大LNG出口国,2006年LNG出口量为295.7亿m3,占世界LNG总出口量的14.0%,主要出口到日本(186.0亿m3)、韩国(67.2亿m3)和(42.5亿m3)。
印度尼西亚为世界重要的煤炭出口国,仅次于澳大利亚,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煤炭产量的70%用于出口,2006年出口量为1.62亿t,比2005年增长28.6%,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日本、朝鲜和。
印度尼西亚为世界重要的铜矿出口国,仅次于智利,为世界第二大铜出口国,2006年出口量为58.27万t,占其矿山产量的71.4%,主要出口到日本、西班牙、韩国和印度。精炼铜出口量为11.09万t,比2005年下降60.4%,居世界第十七位。精炼铜进口量为1.77万t。
2006年印度尼西亚镍矿石和精矿出口量为439.41万 t(毛重),主要出口到日本(206.75万t)、乌克兰(72.62万t)和澳大利亚(70.79万t)。
2006年印度尼西亚精炼锡出口量为11.29万t,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主要出口到新加坡(8.25万t)、英国(1.33万t)、马来西亚(0.42万t)、美国(0.08万t)及其他国家(1.22万t)。
2006年印度尼西亚铝进口量为18.61万t,出口量为15.61万t。
2006年印度尼西亚锌锭进口量为7.42万t。
四、矿业政策
印度尼西亚宪法规定矿产归国家所有,鼓励国内和外国公司投资矿业。为吸引外国投资发展本国经济,印度尼西亚早在1967年就制定了外国印度尼西亚投资法,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国投资,并进一步简化手续,降低关税,外资对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投资协调委员会(简称BKPM)为非官方组织,负责投资主管。由总统并直接对总统负责,委员会设一人,同时兼任投资部长。BKPM的职能是协助总统制定投资政策,办理投资批准许可,监督实施投资项目。外资公司可以单独投资的方式成立,即外方可拥有100%的股权。要求在15年的商业经营期限内,公司可通过直接销售或通过国内证券非直接方式,把部分股权转让给印度尼西亚的个人或法人。通常而言至少转让5%给印度尼西亚方。同时规定外资企业自建立起,准予30年的经营期限,若在此期间增加了投资额(扩大投资项目),对于所扩大的项目另行准予30年的经营期。对印度尼西亚规定外资可进入领域方面,在1967年的外资法中规定比较简单,只是规定了禁止外资占全部股份的领域(主要是国计民生领域):港口、公用电力、海运、电讯、航空、饮用水、公共铁路、原子能开发和大众传媒。同时规定,矿业领域需要和合作。印度尼西亚在1995年第31号总统令中对限制和禁止投资的行业目录作了补充和修订,其后,2000年又进一步作了修正和完善。2007年3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拟订的新《投资法》,该法规定除国防、等领域外,内外资享有同等权益,并规定了投资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等内容。
2007年印度尼西亚又颁布2007年1号条例,规定15类行业的投资和增资企业将获得减税及分期支付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减为全部投资额的30%,并可分5年付清;外国投资企业红利所得税则减为10%,15类行业为食品、纺织品与成衣、造纸与纸浆、化学工业原料、化学药品、树胶、陶瓷、钢铁材料金属、非铁材料金属、机械及其配备工业、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器和遥控仪器、陆路运输工、船舶及造船业,该条例2007年1月1日起生效。2007年11月印度尼西亚颁布有关工业发展的总统决定书,给予32种工业免税或减税优惠,以此促进其发展,获得税务优惠的32种工业概括为五大类,其中第一大类是工厂生产类,具体包括铁矿开和钢铁工业、水泥工业、化工产品业和瓷砖工业等基础原料工业。
为了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印度尼西亚1960制定出台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法,并在不同时期颁布了不同的石油法令,从租让合同到工作合同又到产量分成合同制和联合经营产量分成合同制,目前主要用产量分成合同形式,主要内容:印度尼西亚对石油拥有所有权;外国石油公司承担从勘探、开到经营的全部费用,并承担一切风险;勘探期限为6年,可申请两次延期,每次2年。近年来印度尼西亚原油产量不断下降,目前为95万桶/日,比2001年的130万桶/日减少35万桶/日,为鼓励在边际地区投资,增加油气开,2007年11月印度尼西亚拟向在深海和边疆地区油气区块进行开发开的公司提供更优惠的产品分配方案,这些公司将得到49%的产量,印度尼西亚得51%,而目前的分配是油、气开公司分别得15%和30%,同时也将修改产品分配方案中有关补偿营运费用的规定。
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2007年印度尼西亚财政部和内政部的联合工作小组已经废除了1276项阻碍投资的地方条例,其中省签发的135条,市签发的231条,县签发的910条。
2008年4月15日印度尼西亚国会正在审议的新《矿产法》对拥有矿业特别许可证和开许可证的矿场,将根据开的矿产品限定矿面积,如:
(1)黄金、锡:勘探期间面积限制为10万hm2;开期间面积限制为2.5万hm2;
(2)钻石、宝石:勘探期间面积限制为2.5万hm2;开期间面积限制为5000 hm2;
(3)煤:勘探期间面积限制为5万hm2;开期间面积限制为1.5万hm2。
对于持矿业代理委托书的矿业公司,则根据其为个人经营、团体经营还是合作经营,面积分别限定为1 hm2、5 hm2、10 hm2。
五、展望
印度尼西亚以初级矿产品出口为主,为增加矿产品出口收入,防止锡降价,印度尼西亚能源矿产部官员表示,自2008年起印度尼西亚中央将限定每个省份的锡锭出口额,其中产锡大省邦加勿里洞省的出口限额为9万t。目前印度尼西亚国内煤炭需求超过4000万t,预计2015年将达到3亿t,为了保证国内市场需求,印度尼西亚将从2010年开始限制煤炭出口,每年出口限额1.5亿t,目前印度尼西亚每年的煤炭出口为1.45亿t。
1950年4月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1967年10月断交,1990年8月恢复外交关系。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贸易发展较快,印度尼西亚已成为我国在东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06年实现双边贸易额190亿美元。
中国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公司与印度尼西亚多种金属公司所组成的棠果公司已对当地的先驱锌矿公司正式提交有条件收购要约。该要约表明,棠果公司愿意以每股2.5 澳元,总金额约合4.48亿美元的资金收购先驱锌矿公司已发行的全部2.02亿股股份。
先驱锌矿公司是在澳大利亚证券挂牌上市的矿产勘探和开发企业,主要是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从事金属和金矿的勘探、开发及投资。2007年度该公司销售收入631万澳元,净亏损为123万澳元。
主要参考文献
[1]Chin S Kuo.The Mineral Industry of Indonesia,USGS.Mineral Yearbook,2006
[2]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London,June 2007
[3]Oil,gas reserves inch up,production steady in 2007.Oil&Gas Journal,Dec.24,2007
[4]06 Charts Some Remarkable Finds..Http://.Aapg.org/2006/01jan/discoveries.cfm
[5]Indonesia Country Analysis Brief,January 2007.://.eia.doe.gov/emeu/cabs/Angola/Background.html
2021全球经济:大反弹、大通胀、大动荡
导读
近期随着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油价、猪价上涨,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回暖,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市场对于是否应该继续降准争议很大。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目录
1 2019年货币政策:宽信用、稳增长
1.2 2019年货币政策主基调:宽信用、稳增长
2 从经济增长看: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
2.1 经济年中触底,市场否极泰来
2.2 供给侧重建有望推动投资企稳
2.3 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经济从触底走向企稳
3 从通胀看:猪周期启动,油价上涨
3.1 PPI展望:经济企稳,OPEC限产,油价支撑PPI企稳回升
3.2 CPI展望:猪周期叠加疫情
4 从资产价格看: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销售回暖
4.1 股市:“改革牛2.0”,资本市场回暖
4.2 房市:一二线销售回暖,三四线低迷
5 从企业融资环境看:企业分化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6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政策重心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6.1 一季度货币政策回顾
6.2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正文
1 2019年货币政策:宽信用、稳增长
2016年下半年,经济第一次触底,央行缩短放长,开启去杠杆进程。
2017年金融去杠杆,3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7天OMO利率从2.25%上升到2.50%。广义货币供给M2增速不断创历史新低,从2017年1月的10.7%下降至2017年12月的8.1%。
进入2018年,金融去杠杆逐步传导到实体经济,融资形势紧张。叠加监管趋严影响,表外融资不断收缩,社融增速由2018年1月的12.71%持续下行至12月的9.78%。
2018年下半年,进入量价齐跌的主动去库存阶段,经济下行和通缩压力加大,货币金融政策从偏紧转向宽松。 PPI从6月的4.7%大幅下降至12月的0.9%。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央行3次降准,大型银行存准率从17%下降至14.5%。中美汇率从6月的6.41贬值至12月的6.86。
1.2 2019年货币政策主基调:宽信用、稳增长
2018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调控、主动去库存等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放松,政策目标旨在宽信用、稳增长。
近期随着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3月制造订单触底回升,1、2月M2和社融触底回升,油价、猪价上涨,1月以来股市大涨,3月以来一二线房地产销售回暖,但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主因是前期货币政策宽松、基建加大力度开始见效,民营经济座谈会讲话、两会公布减税、科创版注册制改革等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行至二季度,市场对于是否应该继续降准争议很大。未来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2 从经济增长看: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
2.1 经济年中触底,市场否极泰来
我们在《否极泰来——2019年宏观展望》中提出,2019年宏观形势主要判断:经济年中触底,资本市场否极泰来
1)上半年中国经济还将惯性下滑,随着主动去库存周期结束、产能新周期和货币财政政策效应显现,年中经济将触底,下半年企稳,全年前低后稳,经济失速风险缓解。
经济有自身运行规律,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库存、产能、房地产、政治等六大周期。
2)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触底回升,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场底(2019年1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将先后出现。
3)货币宽松和周期轮动,债市、股市、房市、商品将先后转好。
4)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5)中国“增速换挡”步入“经济L型”触底期,有三次触底,第一次是2016年初,第二次是2019年中。
6)当前三大挑战: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调动地方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2.2 供给侧重建有望推动投资企稳
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核心是投资,而对投资的判断,核心是地产投资(开工、竣工)、基建和制造业投资。
2018年及以前,供给侧改革对投资的扭曲。 2018年及以前受供给侧改革影响投资出现分化:1)房地产去库存使房地产开工大幅增长。 本轮以棚改为主的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使房地产库存绝对面积下降了30%、去化周期下降了50%,广义库存去化周期(13个月)下降到了本世纪初的水平。带动房地产销售、开工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开工面积从2015年底部10亿平同比增长50%至2018年15亿平。 2)制造业去产能使中上游利润大增但投资压抑。 煤炭、钢铁等上游行业去产能、以及环保带来的产能收缩,叠加地产去库存带来的总量需求扩张,使得中上游企业迎来了历史上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一轮景气周期,截留了巨额盈利。但由于限制性的产能扩张政策,制造业投资仅小幅复苏。 3)金融去杠杆导致房地产开工和竣工的背离,以及基建投资的萎缩。 金融去杠杆通过大幅压缩表外融资渠道,使得最依赖表外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紧张。导致房地产企业大幅压缩施工、拖长竣工周期。地产行业罕见的出现了持续的开工与竣工的背离,地产企业通过高周转模式把投入了能够带来现金流的开工与预售上。同时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
我们预计,2019年有望看到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三驾马车共振。2019年,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这三种对投资的制约力量,在同时发生转向。 去杠杆转为稳杠杆,去产能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房地产由去库存转为补库存。随着供给侧改革退出,周期性的力量又将重新成为经济周期的主导。过去被抑制的基建投资、房地产施工/竣工以及制造业投资将重新转为扩张,而房地产开工在低库存的支撑下,虽然会回落但依然不错。总体上,在2019年,我们将有希望第一次看到房地产开工不差、竣工上行——地产投资高韧性,基建、制造业投资边际改善的组合,是这一轮经济复苏周期以来需求最好的阶段。 这种投资端的强劲,本质是对过去几年房地产库存不足、竣工交付不足、制造业产能不足的一种重建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的重建。
2.3 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经济从触底走向企稳
库存去化放缓,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 3月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指数分别为48.4%和47.0%,较上月回升2.1和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荣枯线。产成品库存上升幅度明显低于2016-2018年,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主要源于购量加大。
目前需求、价格回升,带动预期改善和购量加大,当企业经营者确认需求回升可持续,才会继续增加生产和购,去库存进入尾声向补库存过渡,此时经济触底并走向企稳,预计发生在2-3季度。
3 从通胀看:猪周期启动,油价上涨
3.1 PPI展望:经济企稳,OPEC限产,油价支撑PPI企稳回升
在此前的报告中(《2019年降准降息空间有多大?——PPI才是中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锚》), 我们提出PPI是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是理解货币政策周期的重要视角。 PPI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四大最终目标都息息相关,这主要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现状相关,国企影响力较大、经济依靠投资、指标不够完善等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无意的还是刻意的,货币政策的名义锚更接近PPI。
随着OPEC减产、美原油产量下滑、全球库存逐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油价有所支撑我国PPI企稳回升。 2月OPEC继续减产24万桶/日至3068万桶/日,1月减产79.7万桶/日,OPEC联合减产执行率由86%上升至94%。受北美钻机数增长放缓的影响,美国原油产量环比下滑10万桶/日。从目前来看,OPEC国减产、北美钻石数增长放缓非OPEC产量增量下滑,库存有望再次出清,油价有所支撑国内PPI企稳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有所疲软,油价难以大幅上涨,PPI不会大幅反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出现繁荣到顶迹象。
3.2 CPI展望:猪周期叠加疫情
除了油价之外,还有猪价将影响2019年CPI。 我国是世界第一生猪消费国,2018年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49.6%。而且我国猪消费基本保持自给自足,进口量占比不到3%、出口量占比不到1%。在稳定的大量的需求下,国内生猪的供给变化对猪价的影响较大。
2018年底,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断崖式下跌,猪价大涨。 非洲猪瘟具有传播隐蔽、传播快、致死率100%等特点,且目前没有有效疫苗,扑杀是唯一控制疫情的唯一手段,属于世界性的生猪难题。2018年8月3日,我国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在我国大面积蔓延,扑杀生猪超过百万头。全国生猪跨省调运量从平均每周200万头快速下降到不到1万头。2019年2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2738 万头,同比下跌19.1%,生猪存栏量同比下跌16.6%。各地猪肉供给紧张,生猪价格大幅上涨。
虽然受疫情影响需求小幅下滑,但是疫情导致的供给大幅去化,产生巨大的供需缺口。2019年生猪将供不应求,价格进入持续上升阶段,特别是下半年的中秋国庆的季节性需求。在疫情和猪周期的推动下,将推动食品价格和整体CPI。虽然货币政策不会因为结构性的物价波动进行货币紧缩,但持续高涨的物价会对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形成压制。
4 从资产价格看: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销售回暖
4.1 股市:“改革牛2.0”,资本市场回暖
2019年初启动的“改革牛2.0”,是 “改革牛1.0”的升级版,主要靠改革的实质落地及红利释放推动。
经过前几年试错和宏观论战,近期中国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正走在正确道路上,企业信心有所恢复,经济初现企稳迹象,投资者用脚投票股市走牛。截止4月4日,年初以来上证综指上涨31.69%,从2500点上升到3200点。 成交量也走出低迷形势,成交金额翻倍。
4.2 房市:一二线销售回暖,三四线低迷
受春节因素影响,2019年2月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小幅回落,同比增速-3.2%。从结构来看,成交好于去年同期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前期一二线城市纷纷下调户口门槛吸引人才政策影响,刺激了潜在需求;人口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流入;一二线房市自2016年底以来,调整充分。同时,棚改货币化的政策收紧对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其中,CRIC数据显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季度成交同比大增33%,北京高达140%。
5 从企业融资环境看:企业分化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企业融资环境不断改善 。在2018年下半年的宽货币和宽信用双层政策的传导下,企业融资形势在2019年迎来拐点。结合1-2月数据来看,社融显著回升,新增社融5.3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5万亿元,整体仍然延续反弹态势。并且非金融企业中长期占比保持高位,企业活力较强。
虽然狭义流动性改善,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突出,宽信用政策仍待发力解决结构性问题。 委托、信托等原本是民企一大重要的融资渠道,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影子银行快速萎缩,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下降,表外融资能力下降。此外,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抵押担保、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尽职免责落实不到位等体制因素也加剧了民企融资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主要从融资工具、监管考核、政策搭配之间进行结构性宽信用。表内规定“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力争总体实现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表外融资出台信托资管新规,未来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边际改善。
6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政策重心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6.1 一季度货币政策回顾
1月PPI大幅回落接近0增长,PMI持续下滑至突破50荣枯线,市场对经济预期较差。央行宣布在1月降准100个BP,同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力度较大。
3月以来随着PPI企稳、PMI回升,央行货币政策基调转稳。 2月PPI止住下滑趋势,稳定在0.1%。同时,3月PMI大幅反弹至50.5,预期转好。前期放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显现,社融触底反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较好。央行货币政策放松节奏减弱,2-3月在不降准的背景下,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资金-6815亿元,2月基础货币投放同比增速降至2016年5月以来历史低点-4.62%。并且央行否定“4月起降准”的消息,表明央行货币政策的紧平衡。
6.2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1、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2、继续适度降准,置换MLF,稳定银行负债、降低成本。
3、2019年货币政策重心应是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取结构性货币政策,定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实体经济。 我们从打通信贷渠道、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预期渠道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1)信贷渠道:货币政策总量适度放松,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对中小、民营和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匹配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适度恢复表外融资;缓释银行不良债权风险,提升风险偏好;创新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完善融资增信机制,提升银行信贷投放意愿;2)利率渠道:推动官定利率向市场利率并轨,尤其是利率并轨,发挥利率渠道与信贷渠道的联动效应;3)资产价格渠道:深化注册制改革,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繁荣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新经济融资需求;4)资产价格渠道: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5) 预期渠道:继续保持央行与市场积极深入的沟通,强化信任,加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积极引导作用;6)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减税和基建,且减税优于基建,缓解货币政策对冲乏力。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
美国现十年来最大破产潮了?
文:颜安生
过去的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球经济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由于中国防疫措施坚决果断且只用了三个月左右时间即控制住了疫情,因而,中国是经济恢复最快、最有效果的国家,也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
回顾过去一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表现,除了中国实现了2.3%的正增长,其他各国可谓惨不忍睹,一个不如一个,其中,美国为-3.1%、巴西-4.5%、日本-5.1%、德国为-5.4%、印度-8%、法国-9%、英国-10%。综合全球经济情况,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了3.5%。
中美引领全球经济大反弹
值得庆幸的是,进入2021年,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正在减退,随着疫苗开始在全球各地上市,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福音。近来,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在接种疫苗,特别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不仅经济体系抗冲击能力最强,而且疫苗接种速度和数量也最快、最多,因而,中美两国有可能率先成为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如此一来,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两个最大引擎将会迅速恢复正常,给全球经济输入源源不绝的澎湃增长动力。
首先,中国经济在2021年的表现将是全球经济最大亮点之一。 2020年首季中国经济出现了6.8%的负增长,但第二季度中国经济下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且出现了3.2%的正增长;第三季度进一步回升至4.9%,而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幅度高达6.4%,超过了疫情爆发前的水平。可以预期,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向好势头将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
必须看到,2020年中国经济“两个循环”发展格局取得巨大成功,为2021年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奠定了雄厚基础。2020年中国经济一方面遭受疫情的严重冲击,另一方面,以美国特朗普为首的反全球化势力抬头,叫嚣要与中国经济脱钩,并不断升级对中国的贸易战和 科技 战。面对国际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以及全球市场萎缩的不利外部环境,党中央作出了“两个循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事实证明,2020年“双循环发展”战略安排取得巨大成功,不仅筑牢了国内市场和产业基础,而且也巩固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甚至令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彻底宣告失败。2021年中国经济将承袭2020年的步伐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在引领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譬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高端医疗设备、高端芯片等现代信息化产业与高精尖技术产业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潜力巨大,市场前景不可限量,2021年以及今后几年都将是中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经济的爆发期,并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有鉴于此,在今年三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向全世界宣布,2021年中国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6%及以上。正如总理所强调的那样,由于中国GDP规模已经超过一百万亿人民币,2021年GDP增长6%所形成的增量相当于“十三五”时期8%增长才能达到的增量水平。显然,中国所确定的2021年6%及以上的经济增长幅度是一个非常积极有为而且稳妥的目标。
其次,美国充分利用美元霸权地位,通过天量救济和财政刺激令美国经济快速回升。 2020年美国虽然深受疫情困扰,但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却好于预期,只衰退了3.1%,大大好于除中国之外的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经济为何能够好于预期?根本原因在于美元帮了美国经济的大忙,因为美元拥有世界货币霸权地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是唯一通吃全球的硬通货。美国正是充分利用了美元霸权大肆开动印钞机,一方面向美国国民派发数以千亿计美元的现金,另一方面向美国企业和市场注入数以万亿计的救济金和流动性,从而令陷入困境的美国经济重获生机与活力。
在特朗普任上的2020年,美国已经释放了四万亿美元之巨的救济和救市方案,一上台便承袭了特朗普的所谓救济与刺激政策,3月11日正式签署了一份规模为1.9万亿美元的新的纾困救助法案,自2020年3月份以来,美国已经向美国国民和企业发放了高达6万亿美元的资金。事实上,当签署了1.9 万亿美元刺激方案后,多家国际机构即刻提高了美国2021年的经济增速预期。
然而,美元大戏还在后头,还决定将推出一个规模 3-4 万亿美元的经济复苏,这个2.25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复苏着重解决美国国内道路桥梁重建、乡村地区网络宽带拓宽等基础建设改革问题,该投资法案已于3月底经签署生效;而剩余的约2万亿美元预计将于四月份公布第二份法案敲定,主要用于涉及儿童保育措施、医疗保健补贴等问题。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数据,从2020年到现在,美国已经宣布和准备推出的国民补贴和经济刺激,将会在一年时间内向市场释放基础流动货币规模高达23万亿美元。有市场分析员指出,全部美国人即使不干活,仅凭美国开动印钞机,2021年的美国经济实现正增长都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展望2021年,主要国际组织都对全球经济前景表示乐观,今年1月初,IMF表示,在中美经济的带动之下,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5%,较去年10月份预测上调0.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经济增速预测领先于所有西方经济体。具体来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为8.1%,法国为5.5%,美国为5.1%,英国为4.5%,德国为3.5%,巴西3.6%,日本为3.1%,印度更是有望升至11.5%。三个月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4月6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6%,较1月份预测值上调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IMF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4%,较1月份预测值上调0.3个百分点,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预计,美国和印度将是第二大和第三大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者,日本和德国将在前五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经济危机正在结束。
全球性通胀滚滚而来
2021年全球经济出现大反弹的同时,将伴生全球性大通胀,而罪魁祸首是美元。如上所述,从特朗普开始到现在的,美国所推出的救济和经济刺激接连不断,美国没有钱,钱从何而来?
美国只能故伎重演,利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霸权地位,大肆开动印钞机,向全世界释放天量美元,这样美国不仅成功将危机转嫁给了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还能够收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成果。
迄今为止,美国玩弄美元霸权这一套做法屡试不爽,并让世界各国灾难深重,但是,由于目前还没有一种国际货币能够挑战美元的地位,因此,全世界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美元对全世界财富进行公然掠夺。有分析员指,在过去一年里美国印制的钞票相当于人类有印钞 历史 以来所印制钞票的总和。
由于美元是全球硬通货,是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流通货币,因而,美国全力开动印钞机毫无节制地向全世界释放美元,必然引发诸多严重后果,而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引发全球性通胀。事实上,对于美国所推出的一轮又一轮救助与经济刺激,市场在欣慰美国经济将出现大反弹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和担心,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已经滚滚而来。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认为,大规模刺激政策可能引发“一代人未曾见过的通胀压力 ”。他预计,美联储可能被迫从 2022 年开始加息,为经济“降温”并抑制通胀,早于外界先前预期的 2023 年。
为了应对美国的大肆印钞行为,全世界也都在开动印钞机。据悉,今年,全世界印刷出来的现金折合成美元将高达几十万亿。各国印刷出来的如此庞大数量的现钞都要涌向市场,用于救济本国国民的资金一部分流向股市,另一部分流向消费品市场,其他的救市资金或者经济刺激资金更多的将流向原材料、矿产、房产、公司股权和工业品等等。据悉,单单美国的基建一项,就有多达2万亿美元的资金流向国际原材料市场,这意味着水泥、钢铁、铜、铝等建筑材料价格将会出现大涨,有分析指,未来5-10年,诸如水泥、钢铁,铜、铝等产品价格至少要上涨1-3倍。
全世界开始进入了一个百物腾贵的时代。 首先是股市领涨, 然而,股市大涨受益的却是富人阶层,普通老百姓却只能望股市兴叹,贫富差距再被扩大。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最富有500人的总资产增加了1.8万亿美元,增幅高达31%,创该指数八年 历史 上的最大年度增幅。
其次是大宗商品大涨, 从2020年4月到2021年2月,国际市场上铜、铁、银的价格分别上涨了67%、94%、82%,原油价格曾逼近每桶70美元,为近两年来的高位,原油指数涨了170%,能源指数涨了172%。钢铁价格在过去6个月上涨逾倍,铁矿石和镍也创下了多年以来的新高。
具体到中国市场来看,自2020年中旬以来,内地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涨幅惊人,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铜价上涨了近四成,纸张则涨了五成,塑料涨了三成五,铝价也上涨近四成,铁和玻璃都上涨了三成以上,而锌合金和不锈钢皆暴涨近五成,IC的涨幅更高达100%。由于能源和大宗商品是经济的基础性产品,因而,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必然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传导到整个消费市场。
第三,日常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衣、食、住、行的费用将越来越贵。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超过20%,国际高粱价格更是大涨超过八成。进入2021年之后,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仍然呈现上升态势,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制的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九个月上升,已经达到了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高粱、玉米、小麦的价格涨势明显,大豆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上涨60%以上,大米价格11个月上涨了70%,黑豆价格上涨了40%。
此外,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热,楼价节节攀升。根据美国房地产经纪公司的报告,2020年9月美国住宅销售中位数同比增长了13%,达到31.9美元,到11月,全美房价中位数升到33.4万美元,是2013年7月以来最高年度涨幅,房屋平均只在市场上逗留27天,销售总量上升了23%。预计2021年美国房价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上涨5.7%。与此同时,近几个月来国际运输价格不断上涨,导致货柜箱短缺,从而导致各国进口货物成本有增无减。全球性的大通胀已经冲击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譬如,今年2月份巴西的通胀已经跃升至5.2%,约为6个月前的两倍。
全球金融市场将动荡不安
2021年全球经济大反弹除了伴生全球性大通胀外,还将伴生另一个重大现象,就是全球金融市场势必更加动荡不安。
如上所述,天量的美元放水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了汹涌澎湃之势,对于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而言,如果任何一个国家效仿美国这样大肆印钞放水,都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本国货币就会像津巴布韦2009年那样即使扛着一麻袋百万亿的钞票也买不到一块面包。然而,美国不同,因为美国拥有美元霸权,美元在国际货币体制中拥有独一无二的硬通货地位,这样,美国大肆印制出的美元钞票全部自己使用,而后果却要全世界承担。
美元大肆放水已经开始冲击全球经济。有市场人士指出,目前,美元正面临美联储自1913年成立以来出现的最大挑战和信心危机。为了避免美元可能出现的大贬值,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在想方设法规避美元可能带来的风险,甚至包括部分美国盟友在内的欧洲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都在为美元将来有朝一日丧失国际硬通货地位而做准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不少替代美元结算和作为储备手段的货币方案纷纷出台。譬如,开发数字货币、进行货币互换、取黄金结算等等,世界范围内的去美元化浪潮逐渐形成,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俄之间的贸易50%已经在使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而不使用美元结算,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46%也使用了欧元,18%使用卢布。
当然,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因此,中短期内,美元的霸权地位仍然会继续存在。其实美国很清楚,美元泛滥不得人心,而且美国也已经看到,世界性的去美元化浪潮正在形成,因此,美国不可能坐视美元失去霸权地位,甚至不会容忍其他货币的崛起,令美元地位受到威胁。现在美国一方面要毫无节制地大肆印制钞票,以维持美国的正常运作以及救济美国民众,甚至还要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而另一方面则要继续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以让美国永久地享受美元作为全球硬通货所带来的铸币税等好处。
可以预计,面对美元的大泛滥,为了稳定美元,首先,美国和美联储一定会效仿2009年至2014年期间的做法,在美国经济完全不具备加息条件的背景下,一方面空喊加息,另一方面释放美联储“缩表”的信号。
众所周知,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通过多轮降息,将基准利率降至超低利率区间。特别是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海啸,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因而迫使美联储从2008年至2015年的这七年时间里一直维持着0%-0.25%的零利率政策。
然而,为了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对美元的信心,自2009年到2014年期间美联储一直都不停地向外宣称美国即将加息,但国际金融市场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直至2015年美联储才真正启动加息。与此同时,美联储也从来没有停止向外界释放其将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的信号,但事实上,美国直至2014年才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缩减资产负债表直至2017年才正式启动。美国就是这样早早通过喊话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动摇国际投资者对其他国际货币和投资工具的态度。
更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打击竞争对手,不排除美国会取下三滥的做法,通过军事手段在世界某些地方制造冲突甚至爆发局部战争。事实上,美元霸权一直以来之所以能够得以维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军事力量拥有全球性打击能力,因为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全世界建立了多达150多个军事基地,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成为美国利益最大的守护神。
然而,从近二十多年的情况来看,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力量不仅在保护美国的利益,而且还在蓄意破坏别人的利益,为了阻止可能出现的竞争对手,美国不惜动用全球军力制造地区冲击,发动局部战争,譬如,通过科索沃战争成功阻击欧元对美元的挑战。
在美元大放水、大泛滥的背景下,一方面国际 社会 和投资者都担心美元可能出现大贬值,因而对美元唯恐避之不及,而另一方面,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将会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以达至目的。如此,国际金融市场将有可能出现剧烈波动,2021年将有可能出现如下情形:当大家都认为美股要大跌或者美元要大贬值时,在美国和美联储的操作之下,美股有可能出乎大家预料出现相反的大涨行情,美元指数甚至高歌猛进;当市场预期黄金是最好的避险工具纷纷投资黄金市场时,美联储有可能高喊加息令黄金市场动荡不安,黄金价格不升反跌;当美元泛滥无人可信之时,美国真的有可能动用军事手段在东欧、中东甚至东亚等地区制造局部冲突和战争,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大动荡,从而试图令美元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
总之,2021年国际金融市场将充满不确定和风险。
(作者系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
世界油气状况
是的。8月15日据外媒报道,今年以来美国已经有400多家大型企业宣布破产,这是十年来最糟糕的数据。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遭受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损失。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场看不到缓和迹象的经济地震。
据埃菲社纽约8月13日报道,美国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肺炎疫情的背景下,2020年大量部门受到了破产的影响。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行业遭受的损害尤为严重。”这份报告包括了资产或债务超过200万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6.94元——本网注)的上市公司和超过1000万美元的私营企业。
报道称,据该公司分析师塔耶芭·伊鲁姆和克里斯·赫金斯统计,截至本周早些时候,累计已有424家大型企业破产,“超过了2010年以来这一可比时期的处理数量”,原因是经济急剧萎缩。
扩展资料
非必需消费品行业受影响最大
受影响最严重的是非必需消费品行业。共有超过100家大型企业破产,其中包括20家历史悠久的零售商,如美国老牌服装企业布克兄弟,拥有最古老大型百货商场的洛德-泰勒百货公司,以及克鲁服装集团和安·泰勒等流行品牌。
最具视觉效果的破产零售商可能要数尼曼·马库斯公司的高端门店。一年多以前,该公司一家面积两万平方米的门店开业,位于纽约哈德逊城市广场专属商业区中心。但在疫情造成停工之后,公司决定将其闲置。
这一浪潮的其他“受害者”属于餐饮业,如经营必胜客和温迪快餐的特许经营商NPC国际公司。该公司受到门店关闭和游客缺乏的影响。
新华社客户端—美国现十年来最大破产潮 外媒:一场看不到缓和迹象的经济地震
重庆市水路运输的发展及意义?
1.1.1 石油总量丰富,分布极不均衡
截至2007年,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1686.3亿吨(不包括加拿大油砂油),排名前10位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368.1亿吨,占世界的81.1%。主要分布在中东、欧洲和前苏联地区、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及亚太地区(表1.1、表1.2)。其中,中东占61.0%,欧洲和前苏联地区占11.5%,北美洲占5.6%,非洲占9.2%,中南美洲占9.4%,亚太地区占3.3%。
表1.1 截至2007年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及2007年产量
续表
表1.2 截至2007年年底按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
在全世界目前剩余探明石油可储量当中,中东占了1028.6亿吨,即61.0%,仅沙特阿拉伯就达21.5%,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1/5以上,其次是伊朗(11.3%)、伊拉克(9.2%)、科威特(8.2%)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7.7%)。中南美地区,委内瑞拉探明储量最多(7.4%)。在欧洲及前苏联地区,俄罗斯占6.4%,其次哈萨克斯坦占3.2%,阿塞拜疆(0.6%)和挪威(0.6%)。在非洲,利比亚占3.3%,尼日利亚占2.9%,阿尔及利亚占0.9%,苏丹占1.0%。在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不包括油砂油)和墨西哥所占份额分别为2.4%、2.2%和1.0%。在亚太地区,我国探明储量占世界的1.2%,印度占0.4%,印度尼西亚占0.3%,马来西亚占0.2%。
1.1.2 世界石油潜力大,中东石油供应占优势
目前,世界现有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1686.3亿吨(不包括加拿大油砂油),另外,全球待探明的石油可量超过1660.0亿吨,只要有足够的投资和勘探工作量,加上科技进步,石油可量、探明储量和生产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增长。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石油储量在未来30年左右有翻番的可能。全世界的石油产量高峰,将在2030年前后到来,届时年产量将达到50.0亿吨左右。
预计到2020年,中东地区石油的出口量将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目前美国、欧洲、亚太地区是全世界3大石油消费区,石油消费总量占世界的75.0%左右,石油净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84.0%,而原油年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30.0%左右。最近海湾石油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东地区石油出口量将占全球总出口量70.0%,从目前的每天2000万桶逐渐增长到4600万桶。
1.1.3 石油储量产量缓慢增长,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增大
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缓慢增长。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年)》统计数据,1985~1995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平均每年增长35亿吨,为快速增长期。1995~2005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平均每年增长24亿吨,为较快速增长期。不包括油砂,2005年、2006年、2007年剩余可储量分别为1657亿吨、1655亿吨、1686亿吨,为缓慢波动增长。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6年)》统计数据,1985~1995年世界石油产量平均每年增长0.5亿吨;1995~2005年世界石油产量平均每年增长0.6亿吨,为较快速增长期。2004年和2005年石油产量分别为38.68亿和38.亿吨,年增长仅为0.29亿吨,比上年增长0.7%,增长速度十分缓慢。2006年石油产量39.14亿吨,年增长仅为0.17亿吨,比上年增长0.4%;2007年石油产量39.06亿吨,增长速度较上一年下降0.2%,表明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增大。2007年,世界石油储量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南美地区的石油储量减幅最大,为3.6%,中东地区减幅为1.8%,亚太和北美地区较2006年变化很小,基本保持平稳;欧洲和前苏联递增1.5%,非洲地区的石油储量增幅最大,为3.2%。
1.1.4 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待开发潜力大
截至2007年,全球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77.36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中东、欧洲和前苏联地区、亚太地区、非洲、北美洲及中南美洲(表1.3、表1.4),其中,中东占41.3%,欧洲和前苏联地区占33.5%,非洲占8.2%,亚太地区占8.1%,北美洲占4.5%,中南美洲占4.4%。
表1.3 截至2007年年底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和产量
表1.4 截至2007年年底按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
续表
天然气储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是俄罗斯、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尼日利亚、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和伊拉克。其中,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3国占总储量的55.3%。
在过去10年中,天然气的消费增长率较高,但大多数地区的储比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世界平均储比是60.3,中南美地区储比为51.2,前苏联为67.7,非洲为76.6。中东国家的储比超过100。全球天然气探明程度低,储比高,开发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由于天然气供应源充足、成本具有竞争力以及较其他燃料有环保优势,国际天然气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新的发电厂将成为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体。近年来,世界天然气集中产地的长输管线正在酝酿并部分趋于成熟。
预计2025年天然气在电力生产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份额将达到30.0%。在发展中国家,天然气设施还没有广泛的建设,因此,天然气在电力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2025年可达17.0%。
全球将进入天然气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环保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21世纪必将为天然气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1.1.5 非常规石油潜力大,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除常规石油外,世界上的非常规石油(如重油、沥青、油砂和油页岩等)也很丰富。据估计,目前全球拥有的7万亿桶非常规石油中油砂油占39.0%、页岩油占38.0%、特殊重油占23.0%,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占36.0%)、美国(占32.0%)、委内瑞拉(占19.0%)和其他地区(占12.0%)。
统计资料表明:重油、常规原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占总储量分别为53.0%、25.0%和22.0%,重油的地质储量略大于常规油气储量之和。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高油价的刺激,过去不能经济开的重油、超重油也开始具有商业价值。加拿大油砂生产的合成油和委内瑞拉由超稠油生产的奥里诺科乳化油均已成为商品。目前,已知世界油砂技术可总量约为1035.1亿立方米,约为常规石油剩余可储量的68.0%,开发前景相当广阔。其中加拿大的艾伯塔油砂,占世界已知油砂可量的81.0%。
油页岩是一种蕴藏量十分丰富的。油页岩不但可提炼出燃料油类,而且还可炼制出合成煤气及化工原料,副产品还可用于制砖、水泥等建筑材料。全世界蕴藏的页岩油量约3662亿吨,比传统石油量至少多50.0%(国际能源机构《世界能源展望(2002年)》)。全球油页岩产于寒武系至古近—新近系,主要分布于美国、刚果(金)、巴西、意大利、摩洛哥、约旦、澳大利亚、中国和加拿大等9个国家。目前只有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爱沙尼亚、约旦、法国、德国、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对部分油页岩矿床做了详细勘探和评价工作。
目前,全球油页岩主要用于发电和供暖。预测世界油页岩的产量由2000年的160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3亿吨。页岩油曾是我国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0.0%。全球趋向于对油页岩的利用已经更趋复合、多元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天然石油的开,油页岩工业逐步萎缩。我国2001年生产了8万吨页岩油,2007年我国油页岩产量已达35万吨。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预测:随着油价的不断升高,常规和非常规量的成本差距将会缩小。最终由于价格上升和技术发展综合因素作用将使部分非常规量转化为常规量。全球油页岩丰富,用途广,开发利用时间也较早,但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受到油页岩工业成本以及环境污染两大因素的制约。技术进步将使油页岩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具有可行性。
煤层气也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加强对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臭氧层的保护、减少安全隐患。世界煤层气储量约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30.0%以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6个最大的天然气田(大于2830亿立方米)中,就有16个是煤层气田,其煤层气储量占天然气总储量的77.0%,位居世界前5位的特大气田均为煤层气田。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从事煤层气开发的各国公司约有20多个。美国是迄今为止煤层气产量最高的国家,其进行了大规模的科研和试验,取得了总体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开始成功进行地面开煤层气试验。从1983~1995年的12年间,煤层气年产量从1.7亿立方米猛增至250.0亿立方米,迅速形成产业化规模。2003年美国煤层气产量超过450.0亿立方米,2004年则达500.0亿立方米左右,占天然气产量的8%~10%,2006年则达540.0亿立方米左右,成为重要的能源。美国快速发展煤层气产业的经验已引起世界各产煤国家的广泛关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印度等国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积极推动本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煤层气的利用可分为两类,即作为能源和原料。作为能源,煤层气可以发电;作为原料,煤层气可制合成氨,世界合成氨的73.7%来自天然气原料。煤层气还可以制乙炔等。
1.1.6 天然气水合物丰富,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世界上石油、天然气的日渐耗尽,各国的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寻找新的接替能源。天然气水合物被称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正受到各国科学家和各国的重视。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俄罗斯、美国、巴西、德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其也极为重视,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俄罗斯先后在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黑海、里海等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并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体。位于西西伯利亚东北部的Messoyakha天然气水合物矿田已成功生产了17年。美国地质学会莫尔斯于1996年把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作为当今六大成就之一。拟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美元,要求2010年达到目标,2020年将投入商业性开发。亚洲东北亚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又一重要富集区。80年代末在日本周缘海域进行钻探,获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及BSR异常分布的重要发现。初步评价,日本南海海槽的天然气水合物甲烷量为7.4万亿立方米,可满足日本100年的能源消耗。
据专家估算:在全世界的边缘海、深海槽区及大洋盆地中,目前已发现的水深3000米以内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量为2.1万万亿立方米。水合物中甲烷的碳总量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是人类未来不可多得的能源。
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3.2%和11.7%,与前两年相比,同比增长速度已经出现明显下滑。从细分市场来看,受中国铁矿石进口需求明显放缓的影响,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继续低位运行态势;国内规模以上港口煤炭吞吐量增速下滑,铁矿石吞吐量高速增长态势得到缓和;全球石油运输依然处于下降周期中,国内成品油价格出现倒挂,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油品消费需求,油品海上运输增速明显回落。
分析2005及2006两年的中国水运发展形势,我们认为,随着中国沿海港口及内河航道投资力度的加大,煤炭、矿石水运需求的稳定增长,海上油品过驳业务的顺利进展以及中国船舶制造能力的增强,中国水运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但中国水运业同样面临诸多问题:目前内河水运开展并不充分,内河航运企业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现象;受2003-2004年中国航运需求猛增影响,航运企业船舶定制在2006-2007年形成交船高峰,而中国水运从 2005年开始则呈现需求增速下滑趋势,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可能使中国水运行业出现运力过剩局面;受燃油价格持续增长影响,航运企业燃油成本压力增加,盈利能力普遍下降。
展望2007年,我国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平稳增长区段,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国内外贸易量会继续稳步增长,但很难达到2004年高增长速度;煤炭市场进入调整期,动力煤进口关税的下调及国际煤炭价格的走低,将促使我国煤炭进口进一步增长;受国内钢材市场疲软的影响,07年铁矿石进口增长速度不会出现太大增长,同比增长速度有望与前两年持平;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开始放缓,但原油进口仍然会维持在较高水平,据我们分析预测,200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可能接近2亿吨;中国水路货物运输仍然会保持12%左右的增长速度。航运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燃油成本控制力度,通过改善船舶运力结构,积极应对各种市场考验。
“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完成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三期工程,使长江干线航道进入系统治理阶段,航行条件明显改善,黄金水道优势进一步发挥;京杭运河堵航明显缓解;基本建成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全面展开;西江航运干线通过能力明显提高;航电结合、梯级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湘江、嘉陵江全线渠化,右江梯级渠化全面展开。推进江海联运,内河主要港口基本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部分成为地区性物流中心。内河船型标准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6-2007年中国内河水路运输投资分析》是在中心“十一五”交通运输研究组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对企业战略咨询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报告从行业运行现状、2007年内河运输发展预测和发展竞争策略分析三部分,报告尽量对我国内河运输规划、建设、运营、投资与竞争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为企业把握整个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选择基于趋势上的发展策略提供指导。
本研究报告依据交通部、中国海关总局、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渠道数据,同时用中心大量产业数据库以及我们对内河运输行业所进行的市场调查资料,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内河行业的发展趋势给予了细致和审慎的预测论证。在报告的成稿过程中得到交通部的专家、领导的耐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报告主要面向港口投资与经营机构、港口管理部门港口及港口研究单位,同时保奥对于产业研究规律、产业政策制定和欲进入的金融投资集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意义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再紧急时候,做出有用的价值,比如雪灾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